其中互惠和人格化关系基础上的信任,是政府和企业或者官员与企业家合作的纽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地方政府和官员与企业和企业家的合谋模式[3]。
通过大刀阔斧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推进监管的透明化,不仅改善了营商环境,增强了市场竞争活力,而且也杜绝了以监管之名设租——寻租的机会。其次,官员不仅受公共利益驱动,而且也受到认知和观念,以及个人利益(晋升、收入和声望等)的多重驱动,后者会使他们的行为偏离甚至背离公共利益。
监管者的单边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压制像平台这样的利益集团游说、俘获监管者的企图,也可以快速地对平台的垄断和不当竞争行为做出反应,还可以为平台上的消费者、商家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包括数据和个人隐私权利提供强大保护,从而更好地维护平台的竞争秩序和公共利益。这使得监管机构能够压制企业等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避免监管者被俘获,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而不是个别企业的特殊利益。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机制设计难题,但已超出本文的范围,姑且留待合适的时机再予讨论。一个重大的、持续推进的变革,是在公共资源使用如公共工程承包,土地和国有资产出让、公共采购和公共红服务外包中引入投标和拍卖等机制。尽管整治行动在发起之时并没有设定一个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表,也没有来自权威机构和媒体关于何时结束的书面告示,但从专家、财经评论员、以及业界惯有的敏感性和反应来看,告一段落的判断应该是一种共识。
[4] 参见大野健一:东亚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载青木昌彦和吴敬琏编:《从威权到民主》,中信出版社,2008年。? ●新的左翼激进主义思想。同时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内需发展后劲。
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环境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看,机遇要大于挑战。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把调结构与扩内需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构建起完整且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和重点任务,从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供给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为此《纲要》从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等方面入手,对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进行了部署,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真正发挥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应对外部市场收缩,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积极作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中,强化宏观政策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统筹支持,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合力。
当前,在外需不振、投资空间趋向饱和的情况下,促进消费是重中之重。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挑战。数据显示,我国外贸依存度已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21年的34.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就业,有利于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同促进消费结合起来。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不管是出于对经济增长的谋划还是对经济安全的考量,都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准确把握国内市场发展规律,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在外需不振、投资空间趋向饱和的情况下,促进消费是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环境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看,机遇要大于挑战。
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就业,有利于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 进入专题: 扩大内需 。受新冠疫情及国际经贸格局变化等影响,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消费升级面临的困难增多,扩大有效投资存在较多制约。要在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前提下,持续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积极作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中,强化宏观政策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统筹支持,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合力。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挑战。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和重点任务,从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供给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应对外部市场收缩,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不管是出于对经济增长的谋划还是对经济安全的考量,都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准确把握国内市场发展规律,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此《纲要》从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等方面入手,对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进行了部署,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真正发挥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同促进消费结合起来。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同时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内需发展后劲。
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把调结构与扩内需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构建起完整且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提升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数据显示,我国外贸依存度已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21年的34.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具体来看,英国、美国开放度下降主要是和他们出台的各种限制贸易与投资的政策相关。
英国脱欧等政策选择势必会在其开放指数上得到反映。中新经纬:我们也关注到《报告》中一些分化。
虽然排名不是大幅上升,但却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分析全球开放走势、阐释变化原因、探究其影响,也一直是政商学界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这涉及到真正对自身国情、全球环境、所处时代和发展阶段的了解,做到对优势劣势在哪、强项短板、机遇挑战等心知肚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除了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在开放水平上也是有贡献的。
5日,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202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发布,首次公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世界开放指数,提出合意开放度概念,并梳理了进博会对推动开放的示范作用。为了以小切口求得大成效,我们推出了世界开放指数,这一指数是报告的核心成果,刻画了世界整体和大量经济体的开放水平。本文发表于中新经纬客户端2022年11月5日) 进入 张宇燕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水平开放 。这也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世界开放政策和绩效双双微降,其中开放政策指标降幅比开放绩效大一些。总之,开放的问题不是0或1的取舍,而是黄金结合点的抉择把握。
正是因为考虑到开放度和具体国情之间的平衡与匹配,我们提出了合意开放度的概念,即在国情约束条件下求得最大开放度这一理想状态。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处理好合意问题。
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时贸然全面开放,特别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开放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就会饱尝过度开放的负面果实,如资本流动大进大出带来的风险等。而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则有所上升,比如中国大陆开放度日益上升,2020排在第39名。